(连载54)放眼海外
(本文首发公共号)
当时“日本制造”就意味着“垃圾产品”。
放眼海外
作者:约翰·罗斯柴尔德
译者:杨天南
他又一次远远地走在了众人的前面。上一次海外投资热潮归于平静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当时热情的券商经纪人推销的拉美债券让美国民众损失巨大。时隔30年之后,海外股票交易对于华尔街的基金经理而言,依然是一片未知的领域。新兴市场尚未出现,没有全球共同基金,没有按国家区分的投资基金,也几乎没有人谈论有关海外的多元化投资。
不久之后,1957年,一个纽约证券分析师组成的团队飞往欧洲,目的是考察1956年实施共同市场开放后的情况。分析师们访问了多家公司,遍及伦敦、阿姆斯特丹、巴黎、米兰、杜塞尔多夫等多个城市。尽管他们对欧洲企业给出的朦胧且不可靠的财务数据颇有微词,但整体而言,他们的印象是正面、积极的。一些他们有兴趣的公司管理层竟然从来没有听说过“证券分析”这个职业的存在。尽管如此,此次欧洲之行,还是促成了数家欧洲公司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的首次挂牌,但这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
戴维斯并没有在1957年去欧洲,但他一直关注这次分析师欧洲之旅。他的历史学背景和早年曾经游历欧洲、俄国、地中海的经历,让他具有了开阔的视野,使他容易接受投资海外的想法。他曾经与他的朋友理查德·默里谈起过这个话题,默里是一位奥利地移民,也是一个再保险专家(再保险是指一家保险公司支付给另一家保险公司一些费用,用以分担部分承保风险的行为)。默里还代表一些美国公司作巡回大使,在非洲和拉丁美洲,这些美国公司经常会面临来自一些反资本主义政权的无尽勒索和不断骚扰。
每次默里出差返回后,都会告诉戴维斯一些他在当地发现的优秀保险公司的消息。默里发现的一些好公司位于美国南部边境之南,但戴维斯拒绝选择在那里的机会。“到南边投资,你会连衬衫都输掉。”戴维斯这样坚持认为,但同时,海外投资的想法渐渐萌发。1962年,他报名参加了分析师的日本之旅。
此时的日本,正在为美国的消费者供应着金属制造的迷你版自由女神像、以及其他廉价俗气的旅游纪念品。当时“日本制造”就意味着“垃圾产品”。在很多美国人心中,一个搞砸了二战、睡在地板上、用米纸做门、一辈子都点头哈腰的国家,根本无法与技术领先的西方和无所不能的美国相提并论。谁知道日本竟然有股市?
此次旅行可以携带家属,于是戴维斯和凯瑟琳一道在长岛的艾德怀尔德机场(也就是现在的肯尼迪国际机场)登机。凯瑟琳的妹妹从费城开车到机场,送他们启程。飞机中途在阿拉斯加的安克雷奇加油。透过客机的眩窗,乘客们看到一个加油工人爬上高高的梯子登上机翼,将数桶看似机油的东西注入一个孔中。人们好奇地想:难道我们坐的飞机还需要漏油衬垫?
————————————
提 示
《戴维斯王朝》全书连载
可以在公众号首页手机屏幕
下端中间“相关著作” 中查阅。